北美差评如潮中国票房也扑街!今年最赔钱的好莱坞大片《小丑2》是大烂片吗

2024-11-19 09:32:56 29阅读

好莱坞本年度最大的惨案电影,西方媒体和观众口中的“超级烂片”《小丑2:双重妄想》,10月16日(本周三)在国内院线上映了。

两个月之前,可能很少有人会相信,这样一部万众瞩目的10亿美元票房种子选手,令世界漫画电影观众、好莱坞影迷、Lady Gaga粉丝翘首以盼的“超级续集”,会扑得如此惨烈。

万众期待,但史诗级扑街

2019年,由托德·菲利普斯执导的犯罪电影《小丑》横空出世,既以全球逾10亿美元票房打破R级片纪录,创造商业奇迹,又荣获威尼斯主竞赛金狮奖和奥斯卡影帝(华金·菲尼克斯)两大重量级荣誉,摘得世界电影艺术的桂冠。

《小丑》成功的要点,是其在好莱坞漫画电影中“向内深挖”的革新性——诺兰的《蝙蝠侠》三部曲虽然基调黑暗严肃,但本质上仍是“英雄打坏人”的好莱坞经典故事,与之相比,《小丑》无疑走得更远。

影片虽基于《蝙蝠侠》系列的著名反派角色创作,但片中既无飞天遁地的异能,甚至也没有正反派间紧张刺激的动作战斗,而是彻底成了一部社会犯罪心理剧,探究这位“犯罪之王”如何成为小丑的黑暗根源,其残酷入骨的批判性和极具“蛊惑力”的情绪宣泄价值,不仅革新了好莱坞漫改商业电影的调性,更成为了全球愤怒青年的代言者,被推上神坛。

五年后,菲利普斯和华金重聚首,近年来深耕电影的歌坛巨星Lady Gaga加盟饰演另一位经典反派“小丑女”,制片预算也从前作的6000万美元飙升至2亿美元。可以说,前作的辉煌,阵容和制作,以及华纳公司重注的决心,不能不将外界对《小丑2:双重妄想》的期待值拉到顶峰。

9月初,作为前威尼斯金狮奖获奖电影《小丑》(2019)的续集,也作为原本最受期待的年度好莱坞商业片之一,《小丑2》同前作一样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但当时的评论表现并不理想,已经令片方和观众有所不安——不过其实首部《小丑》虽获电影节认可,但在英语媒体中的评分也不高,所以暂时也不算什么大问题。

但《小丑2》10月初在北美等多个主要市场公映后,命运和《小丑》就大不相同了:首先是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口碑一泻千里。媒体评分方面,影片烂番茄新鲜度32%,MTC评分45分;其次是观众评价甚至更糟糕,烂番茄爆米花指数仅为32%,IMDb评分5.3/10,Letterboxd评分2.5/5,CinemaScore观众评分仅为D级,创下该平台漫改电影的历史最低。

媒体和观众口诛笔伐,带着《小丑2》的票房也大幅不及预期。本片目前北美上映两周,累计票房5385万美元,甚至比不上前作两天的表现;全球累计票房1.67亿美元,也是极为惨淡,最终能否触及3亿美元都不好说,对比前作超过10亿美元的巨大成功,堪称惨案。

据各大媒体报道,《小丑2》有可能给华纳带来1.5亿美元以上的亏损,成为2024年好莱坞最赔钱的电影。

综合评分和票房能看出,在普通西方观众眼里,《小丑2》简直要和《蜘蛛夫人:超感觉醒》这种最烂漫改电影坐一桌了

即使被广泛批评的“冗长臃肿”“平淡无聊”“缺少刺激”“自恋”这些缺点真实存在,《小丑2》的风评能低到这种程度,还是有些令人难以想象。

所以在国内引进之前,中国观众对《小丑2》最大的好奇就是:这片子究竟得烂成什么样,才能落得如此人人喊打的境地?

看完电影之后,我们想说:《小丑2》固然有许多缺点,但并非烂片,但至于为什么能激起观众如此大程度的不满——是因为观众的预期和创作者的意图产生了巨大错位,更直白点说,是导演蓄意冒犯了前作的核心观众。

《小丑2》是一部“反小丑”电影

在首部《小丑》结尾,末流喜剧演员亚瑟·弗莱克(华金·菲尼克斯 饰)因在电视直播中以“小丑”形象枪杀主持人而被捕,同时也成为哥谭市反叛者们的精神偶像。《小丑2》的故事则延续前作,亚瑟进入了臭名昭著的“阿卡姆疯人院”,院中,疯狂崇拜小丑的女人哈莉(Lady Gaga 饰)和亚瑟邂逅,开启了轰轰烈烈的“双疯之恋”。

他们合伙越狱,被警察抓回后又相互缠绵。在爱情的滋润下,第一次摆脱孤独的亚瑟,越来越接纳自己“小丑”的身份。

与此同时,亚瑟即将因谋杀受审。律师的辩护策略是主张亚瑟人格分裂,即癫狂的“小丑”是亚瑟的另一人格,并以此脱罪。

在接下来的三次审判中,检察官哈维·登特(后成为《蝙蝠侠》中的经典反派”双面人“)努力想要证明亚瑟并无第二人格,亚瑟则愈发激昂,解雇律师,画上小丑妆容为自己辩护,赢得庭内庭外无数粉丝追捧……

但在最后一场审判中,首部被亚瑟放过的残疾人盖瑞出庭作证,激起了亚瑟的愧疚和自惭,他意识到“小丑”这个邪恶偶像的身份并不真实,只不过是自身为了排解压抑后虚构出来的假面。所以,即使亚瑟知道继续扮演小丑能收获万千追捧,也最终选择了心中作为普通人的善良和脆弱,当庭承认自己没有第二人格,“小丑”不存在。

哈莉不能接受光芒万丈的小丑其实只是懦弱平庸的亚瑟,愤而离开,看见偶像坍塌的无数信徒则陷入精神混乱。最终,一名疯狂崇拜小丑的青年狱友捅死亚瑟,割开了自己的嘴角,成为了新的小丑。

如果《小丑》说的是“黑暗的哥谭社会如何将亚瑟变成小丑”,具有大反派黑化的恢弘气派,令观众期待看到“犯罪之王”如何在续作中更加飞扬跋扈、以纯粹的深渊之恶扫荡一切,《小丑2》却致力于证明戏里戏外小丑粉丝们的狂热崇拜只是幻觉,将小丑还原成亚瑟——一个没有万丈光芒,而只是被社会和命运倾轧、用暴力来掩饰懦弱的底层可怜人。

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《小丑2》对“小丑”这一邪恶偶像的运作,那就是祛魅但这种祛魅,是大多数首部《小丑》的影迷们难以接受的。

这里涉及到一个对首部《小丑》成功原因的判断:10亿美元的票房对应数亿电影观众,《小丑》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,是因为“批判犯罪电影”的属性?是其模仿新好莱坞经典(如《出租车司机》《喜剧之王》)的复古艺术风格?还是因为它是一部“小丑”电影?

显然,是影片“黑深残”的情节和氛围、对社会愤怒的批判态度、“小丑”自身的超高魅力和人气三者珠联璧合,才造就了首部《小丑》的神话。

黑深残的社会批判电影并不罕见,不与超英反派电影这一类型结合,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票房,而且艺术上也其实显不出特别的突破性;同时,没有“小丑”在漫画中的过往形象作为补充观众情感认知的隐性背景,电影也不可能为华金疯癫的表演创造合理的发挥空间;如果不是小丑,而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黑化,电影也不可能那么具有震撼力和煽动性。

再加上前作中少年蝙蝠侠的出场,续作官宣新“小丑女”Lady Gaga的加盟,这些信号无一不告诉观众,《小丑2》很有可能继续在小丑的角色发展方面推进发展,使之愈发癫狂、具有破坏性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小丑在续集里要搞大的”,才是观众最想看的——最好开启新的“蝙蝠侠-小丑”史诗对抗,至少也该是小丑和小丑女合伙摧毁哥谭,才叫过瘾。

结果《小丑2》做的,就是把观众的预期砸了个粉碎。

全片的情节就是亚瑟住了一段时间疯人院,谈了一场恋爱,参加了采访和庭审,中间还穿插着反映亚瑟心理活动的幻想桥段,以及他和小丑女的歌舞连唱——亦真亦幻,难以捉摸,似有深意,致敬迷影,但唯独缺少漫画电影粉丝爱看的东西:英雄和恶棍的你来我往,或是小丑和小丑女联手搞大计划破坏、煽动群众、制造哥谭地狱的狂野嚣张……

首部《小丑》虽然也并非传统漫画大片的正邪对垒模式,但绝对不缺少“来劲”的内容:亚瑟遭遇窘境时的屈辱,奋起反抗时的邪恶快意,他和蝙蝠侠间的血缘之谜,最重要的,结局的“惊天一枪”和哥谭疯狂景象……而在《小丑2》中,这些爆点基本上是缺失的。

就连本应是影片焦点的的Lady Gaga,在片中也只饰演了一个沽名钓誉的势利女人,本质上还是推动亚瑟心理变化的功能性角色,配不上双主角的名号,不能不令粉丝失望。

很容易想象,喜爱首部《小丑》的大部分观众,很难不觉得《小丑2》装腔作势、冗长无聊、不知所云。

而《小丑2》还远不止“无聊”这么简单,导演菲利普斯甚至做了更过分的事:他没有让小丑在伟大犯罪者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,而是故意彻底否定、摧毁了首部中苦心建立起来的“暗黑英雄”小丑,并且告诉为小丑着迷的观众:没有小丑,只有亚瑟,你们投射在小丑身上的情感,是非理性、肤浅、暴力的。

这样的创作思路,体现在影片最具争议的第三幕中,就是一般只在艺术电影中出现、商业大片一般绝对忌讳的“反高潮”——小丑女离开,亚瑟自己“放逐”小丑真诚忏悔,而后又被新的小丑杀死。

写死自己的主角,这相当于打了《小丑》的核心粉丝一巴掌。菲利普斯有意交出一个有深度、有灵魂、更写实、摆脱了“蝙蝠侠宿敌”标签的小丑,具体的方法,就是剥离掉他的一切魅力和光环,只把他当作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庸人看待.

这不可谓没有深意,也不可谓不颠覆,对于IP经营者而言,这几乎是一场“自杀”式的艺术实验。

但问题就在于,《小丑2》是一部投资两亿美元的超级大片,超级大片的观众爱看的,难道不是《小丑大战全世界》,而是《亚瑟的罪与罚》吗?

无论媒体和电影节对《小丑2》抱有怎样的看法,华纳今年的头牌商业大片,居然走这条过于自我、过于颠覆、根本不打算讨好观众的路线,无论在观众那里收获怎样的反馈,都是正常的。只能说,菲利普斯求仁得仁。

《小丑》系列本来就孕育着自我否定

菲利普斯为什么要“成心毁掉”自己一手缔造的《小丑》系列?要了解他的动机,既要了解小丑这个角色和导演本人的文化基因,也要回顾当初首部《小丑》在社会舆论方面激起的千层大浪。

很多人都知道菲利普斯是凭借格调不高的性喜剧《宿醉》系列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商业片导演,随后才“华丽转身”完成《小丑》,被视为类型作者的。但其实他本人曾在纽约著名的“金的音像店”工作,接受过迷影氛围的熏陶,最早拍的也是更具“边缘艺术”属性的音乐纪录片——菲利普斯一开始就是个离经叛道的文艺青年。

而回到《小丑》当时取得的巨大成功,由于其内容的阴暗性和小丑形象的煽动性,电影的影响远远溢出了电影院:上映时,全球各地无数戴着小丑面具的观众结队入场(就像片中的小丑追随者一样),许多影院加强安保和枪支检查,各国多起反政府抗议中出现小丑涂鸦和标语……这些都表明了《小丑》呼应了当代世界的许多暗潮涌动。

而在这种种事件当中,最令人感到忧虑的现象是各国极右翼观众,尤其是青年男性对《小丑》的高度喜爱。对现状感到失望的他们,把电影中由人入魔的小丑看作毁灭秩序的混乱之神,并以此为信念开展过激的行动。而同时,菲利普斯本人也因某些反对“觉醒文化”的言论被许多右翼粉丝视为同路人。

客观评价,《小丑》这部电影在现实世界里的煽动性,确实已经起到了和小丑在影片中煽动群众类似的作用。

而菲利普斯对此是很困扰的。左派媒体批评他“煽动暴力”是一方面,他本人其实也并不认同小丑毁灭性的暴力行为,而是在后续反复强调,自己是想展现亚瑟如何被社会逼得堕落的个人史,激起观众的悲悯和同情,而绝非认同、向往和崇拜。

对于片中的小丑粉丝和现实生活中走向极端的《小丑》粉丝,他一直感到有一种需要弥补、教育的责任,通过在《小丑2》中揭示“小丑信仰”的虚妄和非理智,他做到了这一点。

其实在《小丑》大获成功后,他曾表示“小丑”亚瑟·弗莱克只是借用了漫画中小丑的形象,自己的电影是一部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创作,并不属于缤纷缭乱的“漫画电影宇宙”,所以也不会像滥俗的超英大片一样推出续集——但我们也看见了,《小丑2》最终还是提上了日程。

无论是因为传闻中主演华金的执念(毕竟是“小丑”让他成为奥斯卡影帝,登上演员生涯顶峰),还是片方和主创对继续赚钱的追求(对华纳而言10亿美元的电影不出续集太过“浪费”,导演和两位主演都能获得巨额片酬),明眼人都能看得出,《小丑2》的诞生,在创作上本来就有些“勉强”的色彩。

本来就是比较勉强的“硬拍”续集,菲利普斯自己又有艺术追求和求道的欲望,干脆“破罐破摔”,完全抛开观众,把自己想说的全盘托出,把自己想致敬的影视经典堆砌一个遍,给这个已经承载了过多意义的系列一个完结,又毁了极端观众的念想,自己肯定是爽透了。

不得不说,通过这套操作,我们完全能看出菲利普斯的艺术家血液——戏里小丑的失败和戏外《小丑2》的失败产生了意味深长的互文,而艺术家向来就有自我毁灭的冲动。而其实《小丑》系列自身,本来也蕴藏着自我否定的基因。

《黑神话:悟空》第二章里由正面角色“黑化”为妖王的黄风大圣说:“有圣,就有盗;有高山,就有深渊”——美国的超级反派小丑,其实也一样。他作为“纯粹之恶”概念的具象化,命运和代表“光明”的老对手蝙蝠侠是孪生共存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《小丑》系列中这个专注于自身故事、不太可能和蝙蝠侠对垒的新小丑,本来就是无所依凭、不能无限制延申发展的艺术形象,理应有一个自我毁灭的完结。

只不过眼下属于亚瑟·弗莱克的这个结局,华纳不满意,角色粉丝不满意,商业片的路人观众不满意,对第一部本来就没什么好话的英语媒体们也不满意。

似乎只有豆瓣的评分从5.9提升到了6.0,中国观众对本片的评价还是两极分化而非一边倒的,算是给了这部昂贵奢侈的实验电影一点面子——只不过影片在中国内地刚过2000万、平台预测最终不到7000万的票房,和其他市场的惨状没有很大区别。

可惜,可叹。


    扫描二维码打开

*
*